查看原文
其他

纽约、上海两大都市圈规划比较之四:规划建议与重点区域

刘昕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刘昕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纽约、上海两大都市圈同为世界级都市圈,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背景与挑战,却都肩负着发展与协调的双重责任。两大都市圈在规划建议与重点区域方面有着诸多相似点,深入研究两大都市圈的同异之处,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有着重大参考意义。
全文1977字,阅读约14分钟
规划建议
纽约大都市圈第四次规划将区域的挑战与机遇分为公共机构、气候变化、交通系统和财务负担4大领域,并分别提出具体的规划建议,总计61项:

调整令人失望的公共机构:


创建一个有活力的、以人为本的交通网络:


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


让人人都能负担得起当地生活:


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根据发展目标提出四方面的协同举措,并用以指导后续各市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重大项目的谋划,推动大都市圈空间协同的深化落实。


相似点:

1. 规划实施途径。虽两地面临的背景和挑战各不相同,但规划建议的实施途径有诸多殊途同归之处,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促进产业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

2. 规划实施载体。两地规划实施载体相似,均基于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绿地、水体等生态资源,以及这些系统背后的运行机制。

不同点:

1. 规划建议的基础导向。纽约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议围绕“问题导向”的四大愿景提出,关键词更多为“修复”“更新”“减少”“停止”等。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议则围绕“目标导向”的四大目标提出,关键词更多为“塑造”“建设”“推动”等。

2. 规划建议的具体程度。纽约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议相对更为具体,从行动措施、实施项目、机制创新方式甚至资金来源上都有更明确的表述。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议以宏观导向为主,更详细的具体实施内容则反映在后续的专项行动、行动方案和规划项目库中。

重点区域及示范区
RPA特别制定了一个“四廊”重点空间区域规划,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一起,将整个区域从地理空间上分为城市、郊区、高地和海岸四条廊道,并分别选择了四个知名规划设计团队,针对每条廊道的机遇与需求,开展更加详细的设计。

图:“四廊”重点区域分布图,来源:《The Fourth Regional Plan》

图:“四廊”重点区域意象图,来源:《The Fourth Regional Plan》

为了证明和探索规划制定的政策和项目如何改变市民的工作和居住空间,纽约大都市圈第四次区域规划提出打造9个示范区,并描绘了每个示范区的空间意象。

图:9个示范区区域分布

图:9个标杆示范区空间意象,来源:《The Fourth Regional Plan》

上海大都市圈以五大空间板块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的重要载体。重点推动环太湖区域共建世界级魅力湖区;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共塑独具江南韵味与水乡特色的世界湖区;杭州湾区域共建世界级生态智慧湾区;长江口地区共保世界级绿色江滩;沿海地区共塑世界级的蓝色海湾。

图:五大板块空间分布,来源:《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的示范性项目也在随着空间协同规划编制过程一并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依托长三角原点,两省一市共同打造“水乡客厅”功能样板区,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依托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城镇社区,承接高新科技龙头企业总部、未来产业集中延试基地、地方特色产业集中区等功能,打造“风景中的产业社区”。

上海市青浦区也率先提出依托G50高速公路主干廊道,数字经济为本源,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作为“数字长三角”的样板示范。

图:“水乡客厅”空间意象

图:“风景中的产业社区”空间意象

相似点:

1.以特定地理空间为规划单元。纽约大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都脱离了传统的以“半径”“圈层”为规划空间范围的传统思路。其中纽约大都市圈规划以四条平行的特色廊道地理空间作为规划单元,上海大都市圈则围绕区域型的水体地理空间开展重点区域规划。

2.对生态要素的强调。两地在重点区域规划中都特别强调生态要素,其中纽约大都市圈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四种不同物理空间形态的区域中,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则直接基于江、海、湖、湾等生态资源空间载体进行规划。

不同点:

1.重点区域的规划方向。纽约大都市圈的重点区域规划选择以规划设计团队为主导,相对更加强调空间上的塑造,上海大都市圈则重点强化在生态保护、设施共享、城镇布局、产业发展、港口资源、河口海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空间统筹力度。

2.示范区的建设方向。纽约大都市圈规划的示范区项目区域类型包含基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更新、旧工业片区更新、郊区新城发展、大型生态公园建设等,反映了纽约大都市圈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后工业时代阶段特征,上海大都市圈的示范性项目更侧重于在生态基底协同的基础上引进数字科创等产业类项目,创造经济和空间上的“增量”。

参考资料:
(1)《The Fourth Regional Plan》
https://rpa.org/work/reports/the-fourth-regional-plan#overview
(2)《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3)熊健《上海大都市圈蓝皮书(2020—2021)》
(4)《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纽约、上海两大都市圈规划比较之三:规划愿景与目标

【原创】纽约、上海两大都市圈规划比较之二:规划背景与编制过程

【原创】纽约、上海两大都市圈规划比较之一:区域概况与规划组织

【原创】从“锈带”向“秀带”之一:工业遗产活化的长三角路演中心模式

【原创】华略智库兰红梅:长三角示范区的江南古镇如何破解同质化难题?

【热文】江苏省委书记最新讲话: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热文】42年的集体回忆(1980—2022)看完不许哭!

【热文】很多城市决定不再“摊大饼”了

【热文】联手!第一个5万亿级“城市”呼之欲出

【热文】招商引资干货:22种主要模式及案例+21个常见渠道!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